提灯语录:
“护理工作是一份非常有价值、可以造福病人的工作,我也愿意在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。”
“‘关爱患者’是身为护士最鲜亮的职业本色,‘投身战场’是身为军人最核心的职责担当,‘护佑生命’则是全人类最本质的价值追求。”
“看到尿毒症患者通过透析治疗获得重生、重返工作岗位甚至参加亚运会火炬接力时,我明白了护理职业的价值所在。”
——第49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陈静
人物简介:

陈静,女,1973年7月生,浙江海盐人,从事护理工作33年,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(上海长征医院)急诊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护师、血透中心护士长,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,是此届中国军队医疗战线唯一获此殊荣的白衣战士,始终扎根临床护理一线。1988年9月入伍,1991年从护校毕业,2001年7月入党,忠诚使命、英勇顽强,立德惟长、技卓以征,始终坚持“护士眼里只有患者”,无分老幼、无分贫富、无分贵贱。先后主动请缨参加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病毒、“和谐使命-2018”“和谐使命-2022”等国际化军事卫勤任务,直面病毒感染生死考验,用大爱托起患者生命方舟,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医的风采。她所带护理组获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、全国巾帼文明岗,荣立集体一等功、集体二等功、集体三等功。她先后荣获全国“援利抗埃先进个人”、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,个人荣立二等功、三等功各1次。2022年9月,陈静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。
人物事迹:
在国际援助舞台,胸怀大爱无私奉献

陈静参加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任务与患者的合影
2014年埃博拉疫情肆虐西非,陈静主动请缨加入医疗队,奔赴疫区。作为护理组组长,100多个日夜里,她在近50℃高温下快速搭建简易救护所,在面对未知病毒和防护条件差的情况下,为疑似感染患者分诊、治疗和护理。艰苦环境下,她和队友们圆满完成任务,获得援助国政府和人民高度称赞,获评全国“援利抗埃先进个人”。
2018年初,刚刚做完卵巢和胆囊手术的陈静不顾个人健康,主动请缨执行“和谐使命·2018”任务。作为医院船门诊护士长,历时8个多月、到访11个国家,为当地民众开展医疗服务。在加勒比海岛国服务期间,当地疟疾、艾滋等传染性疾病高发,加上有些患者偏胖,穿刺难度高、感染风险大,陈静凭借过硬的技术做到一针到位,赢得了当地患者对中国护理技术的高度认可,被评为“和谐标兵”。
2022年11月,陈静再次登上医院船执行"和谐使命-2022”任务并担任护理部主任,赴印尼雅加达开展友好访问并提供医疗服务。面对前所未有的防控压力和诊疗难度,她采用船上与码头相结合、阶梯式展开诊疗的模式,为当地患者提供服务13488人次、开展手术37例,迎来了和平方舟医院船上第7名“方舟宝宝”,受到印尼民众和华人华侨广泛赞誉。
在疫情危急时刻,舍生忘死硬核担当

2020年3月,陈静护士长在火神山医院抗疫时情景
2020年,武汉新冠疫情暴发,她先后奋战在武汉汉口医院和火神山医院,担任重症ICU护士长,凭借抗击“埃博拉”经验,明确提出重症监护室必须“非黑即白”的感控理念。火神山医院初建期,她跑工地、查现场、改图纸、走流程,4天时间每天只休息2到3小时,如期建成具有专业水准的ICU病房,保证按时收治危重症患者。90天,她始终铆在临床一线,总是将自己排在第一梯队第一班次,第一个冲进红区,第一个为重症患者吸痰,第一个为新冠重症患者做咽拭子检测,第一个为新冠危重症患者进行CRRT治疗……无数个第一为其他队员树起了标杆榜样。
2022年初,新冠疫情在上海暴发,透析中心550余名患者存在免疫力低下、疫苗接种率低,感染风险高等情况。作为护士长,她结合武汉抗疫经验。120多天始终住在医院、守在病床,创新核酸检测与抗原检测相结合的方法,牵头设立应急透析点,开辟血透独立通道,打造全程闭环管理的透析病区,创建“长征气泡式”管理模式,确保了透析患者“人人都在管理中”。3个多月的“大上海保卫战”,她和护理团队创造了透析治疗“零”停顿,透析护士“零”感染的成绩,保障498名定点维持性透析患者,86名急诊应急隔离透析室治疗患者,48名阳性及阳性治愈透析患者的生命线,兑现了对患者”一个都不能少“的承诺。
陈静积极投身国内抗疫一线,受到习近平主席接见,被中央军委授予“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”,入选中宣部“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”。
在平凡护理岗位上,满腔真情守护患者

陈静把每位患者看做亲人
33年来,陈静甘愿"披星戴月”,持之以恒,凭着过硬的技术、务实的作风,换来了终生依靠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“死也要死在长征”那份最放心的托付。
2009年,当中心100张透析床位、每天3个治疗班次都无法满足透析患者的治疗需求时,她提出“以时间换空间”理念,在国内首家开展”夜间长时透析治疗”,解决患者透析难问题的同时,也为患者重返社会提供了机会。13年来,100余名患者接受该治疗,达20万例次,总结经验发表论文12篇,并参加国际护士理事会年会交流夜间透析治疗疗效及优势,该项目获评上海市“深化优质护理、改善护理服务”优秀示范项目。
为了能让中心维持透析患者有质量地活着,她成立了营养、心理、贫血、通路等护理管理小组。血管通路是透析的基础,为延长使用寿命,她结合血流动力学原理,创建"一亩田”穿刺理念,研发了《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计划尺组件》并运用于400余名患者,该项目获得上海市护理学会创新发明一等奖。中心60%患者通路使用年限大于10年,最高年限已达25年。高质量的护理,实现了血透患者5年存活率达77.3%、10年存活率达40.5%,成为国内规模最大、患者最多、信誉最好的血液透析中心之一。
在慢性肾脏病护理中,致力建标准育人才

陈静把每位患者看做亲人
作为上海市护理学会血液净化专委会主任委员,她创建了上海市血液净化护理人才“三阶梯"培训模式,连续举办十五届血液净化培训班,培养学员1500余名。她所带领的肾内科血透室护理组被上海市民称为“南京路上爱民天使”。她夯实了腹膜透析“三级联动社区”专科护士培养模式,推动了上海市血液净化专业发展。她倡导以评代训、以考代训的办法,组织举办上海市护理学会血液净化专科操作大赛、个案护理大赛及科普大赛,通过群众性的比武竞赛模式,带动了专业人才的培养。
陈静所从事的肾脏病专业,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。她参与了上海市慢性肾脏病三级防治新体系的建立,并构建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,该项目获得上海市护理质量控制中心“上海市专病专项护理质量标准”指令性项目。同时,针对血液透析治疗中血源性感染风险,她组织专家执笔制订并发布《血液透析安全注射临床实践专家共识》,明确了血液透析中心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规范。
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血液透析中心,陈静热情地跟每一个患者打招呼。很多病人都是每周要来透析的,时间长了,陈静就跟他们成为了朋友。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,陈静自己研究出了一套几近苛刻的打针规范,对于一年平均要扎300多针血透患者,这套规范大大减轻了他们的痛苦。
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病科主任毛志国说:“她的工作标准非常高,对病人对同事满腔热情,经常说尿毒症病人特别不容易,建立了尿毒症病人全周期的护理标准规范,对业务精益求精。”
患者沈艳波说:“我从2002年开始透析,那么多年来,陈护士长是极尽所能陪伴着我,慢慢的我也去工作、旅游、参加公益活动。”
将患者当家人,任何时候都不抛弃不放弃,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城市曾经按下暂停键,但是血透工作不能停,陈静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,最长的一次,她和同事们连续四个多月没有回家,一直坚守在血透病房。
33年无私奉献,陈静获得了多项荣誉。她始终把“生命第一,患者至上”作为护理工作的最高准则,把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国际主义人道精神作为人生最高准则。
陈静的事迹不仅彰显了她作为一名护士的专业素养和高尚品德,更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患者的深切关怀。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红十字精神,展现了中国护理工作者的风采和担当。
陈静的事迹激励着无数护理工作者,她用爱与专业守护生命,为血透患者点燃了生活的希望。她的名字,将永远铭记在南丁格尔奖的荣誉史册中,成为后来者的榜样和标杆。